蓝海长青—强军梦 中国梦

首页 蓝海资讯 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实践的思考

作者:李成(编译自AW&S) 2019-09-292815

导  读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引领创新发展的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本文从近年来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军民融合实践出发,简要分析了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在融技术、融管理、融机制、融人才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为军民融合的实践提供了参考。

 

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具有国有企业和装备保障力量的双重属性,是航空装备持续战斗力的重要组成。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在各级机关和有关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需求牵引、协同发展”的原则,从搭建军民融合支撑平台、主动引入民企优势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等五个方面集智聚力,突出问题导向,不断与广大民企、高校拓展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切实解决了装备修理能力建设和修理保障难题,有力助推了装备修理保障能力建设和装备持续战斗力的生成。但是,从总体上看,装备修理企业军民融合主要还是以技术融合为主,在融合的范围、广度、深度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向纵深推进的空间。

 

 

 

一、军民融合概念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动态转化、功能通用的理念,其本质是将具有军事属性的人才、资源、产品、技术、设备、设施、服务等与民用属性相关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整合重构,通过消除军民两大体系间的壁垒和障碍,实现资源共享,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二、我国军民融合现状简述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产业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据统计,2017年我国军民融合程度目前已达到40%左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6年3月,《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0月,军民融合发展列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并写人党章,确立了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3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军民融合发展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2018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强化责任担当,狠抓贯彻落实,提高法治水平,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了“战略性重大工程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具体举措要求。

 

三、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1、军民融合运行体系逐步建立

 

军地协调机制逐步畅通。各航空装备修理企业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主动与相关省市开展智能装备、航空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对接,努力打造具有航空修理特色的预研、科研、生产“一体化”航空装备修理保障产业链。例如,通过航空与燃机产业发展试点,先行先试创建军民融合示范先导区等项目的落地实施,有力促进了航空装备修理能力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军民融合共赢发展新局面的形成。依托国家、军队军民融合信息网络资源,及时在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及其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需求信息,推动军民融合对接的常态化运行。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对接平台成果初显。采取主动引民参军、创新合作模式等14条举措,建立健全了“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机制。近两年,各修理企业充分运用“空军装备修理系统军民融合工作会议”平台,签订了战略合作、技术合作、合资合作、人才培养等军民融合项目近300项,有近90%的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各修理企业还积极依托地方人才培养资源,开展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培训,如某企业与北航、南航、西工大、西交大、电子科大等10余家高校联合搭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硕士学力研读等项目,培育出以大国工匠、省部级以上专家等为代表的高端科技人才130余人。

 

2、军民融合缺乏相应支撑

 

军民协同科技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军民协同创新体系还需不断完善,特别是关键重要部件合作研发、重大技术创新合作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仅依托修理企业和民企、高校资源投入,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完善重大项目管理,将“武器装备维修领域”作为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建立经费支持政策,整合军民科技资源,聚集创新人才,推动协同创新。

 

军地人才双向交流培养还需加强。近年来,部分航空装备修理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开展博硕士学力教育培养,职工专业素养大幅提升,但是在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等方面,军地人才双向交流任职培养尚未完全建立,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前沿技术的理解、掌握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创新相关制度机制,畅通军地人才资源交流渠道。

 

军民融合机制政策还需完善。军民融合立足于“民参军”“军转民”相互融合,近两年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在融技术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与优势民营企业开展的“民参军”技术合作总体顺畅,但是在军民融合合资合作方面,总体上还缺乏明晰的政策支撑。

 

 

 

四、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军民融合对象

 

1、各级政府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重要依托

 

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建立了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的综合性军民融合领导小组,负责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建立了由政府主导、驻地军事机关参与、军地相关部门参加的军民融合领导机构,纷纷出台军民融合激励政策和措施。例如,四川省在2018年10月集中发布实施了《支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等四个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文件。

 

2、军工集团单位是军民融合的重要基础

 

军工集团单位对军队航空装备修理企业来说,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来说,则是“军工”、是“军”,具有天然的“军民融合”特性,拥有雄厚的军工、行业、产业和科研实力。在航空装备全链条上涉及航空工业、中国航天、中国电科等各相关军工集团研制厂所数百家,与各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是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做好全盘工作的重要基础。例如,某三家航空装备修理企业联合与航空工业集团研究所成立合资公司,实现共赢发展,获得国家企业管理创新一等奖。

 

3、优秀民营企业和研究院所、高校是军民融合不竭的源泉

 

近几年,随着智能化、复合化、专业化和柔性化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掌握了大量军民两用先进材料与制造、计算机与软件、颠覆性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研究院所、高校和优秀民营企业,在国家、军队和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导向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利用他们拥有的国际一流人才、现代管理理念和丰富灵活的市场资源、资金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深度和涉及的领域正逐步向核心范围延伸,为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发挥其自身优势,通过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技术合作、合资合作、中介合作等实践,将民用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资源引入装备修理保障领域,为提升核心修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合作内涵。

 

五、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军民融合内容

 

1、融机制,创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理念

 

航空装备修理企业是航空装备修理保障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服务航空装备修理保障定位和使命任务明确,按企业运行规律做大做强还需有关政策、法规的支持。面对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显著提升创新发展活力、运行效率的实际,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应在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坚持“聚焦航空修理主业”是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系的根本,着眼军民融合长远、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航空装备修理企业军民融合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促进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打造具有航空装备修理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汲取国企改革有关产业政策、措施和世界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发展经验,积极借鉴民企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实践,通过合资合作,开展军民融合背景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总结融合经验,研究并提出具有航空修理特色,切实可行的融改革、融机制、融人才等指导性意见、方法和制度,为后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明晰的规章制度及政策支撑。

 

通过实施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实现以航空装备修理企业为“拳头”力量,以军工集团研制厂所为支撑,以优秀民营企业为补充的“军民融合、共赢发展”的军民融合体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与能力建设。航空装备修理研发投入巨大,对于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意义重大的军民融合项目,通过设立“装备维修”专项项目领域,建立专项扶持政策,给予项目导向性经费支持,增强军民双方的融合活力和主动性。

 

2、融技术,提升装备核心修理保障能力

 

突出问题导向,破解修理保障难题。以解决国外引进装备和国内停产装备修理保障难题为突破口,吸纳高水平社会力量参与成附件国产化研制、新材料替代、工艺设备研究开发、产品升级换代等工作,军民集智全力解决制约修理周期、修理质量瓶颈问题,将军民融合向包括地面装备在内的所有承修装备拓展;合作项目由修理备件采购、修理技术引进,拓展到部附件修理合作、修理线联合建设、修理技术联合攻关、工装设备联合研发等各个层次。

 

以服务质量和周期为抓手,引入修理竞争。支持优秀民企参与航空装备修理工作,探索实行随整机进厂的成附件择优分包的竞争修理模式,形成航空装备专业化修理企业与优质民企的良性竞争。

 

3、融管理,提升军民融合改革创新能力

 

优化管理流程,创新合作模式。按照国家、军队关于军民融合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加强军地协同,紧密围绕航空装备能力建设,构建航空装备修理企业与工业部门研制厂所、民营企业、政府平台资源有机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广泛的军民一体、贯穿全寿命周期的航空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引进装备再制造、零部件制造的合格审定程序和技术标准体系,优化管理程序,简化产品应用流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和互利共赢,推进与民企、高校开展务实合作,实现战场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依法依规开展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研究分析航空装备修理企业与国资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合资合作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教训,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具有航空装备修理特色的改革新路径新模式,促进装备修理保障能力的融合发展。

 

协同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围绕航空装备发展需要,通过与驻地有关省市、区域的军民融合战略合作,统筹军地优势资源、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开展政策改革先行先试,搭建军民优势企业合作平台、促进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开展航空装备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航空装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共赢。通过推进军民双向转化,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园等的建设,借力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政策优势,与当地民企、高校形成“命运共同体”,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在发挥国家军民融合公众号平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服务信息交互平台互联互通作用的同时,按“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思路,充分运用上海等地区科技、人才、经济、金融、治理等多元化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优势,建立紧密围绕航空装备修理保障事业的协同创新研发体系和人才储备及培养、技术研发与转化、政策消化及利用、情报收集与应用、产业投融资相结合发展的高端综合体,加快前沿科技成果向修理保障领域的转化,为航空装备修理保障企业提供持久发展动力。

 

军民融合,推进装备修理保障向数字智能型转型升级。随着新装备加速换代更新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势,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来全面提升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装备修理能力建设发展的瓶颈。必须紧跟智能化发展方向,借力优秀民营企业信息化技术优势,积极推进数字化修理向智能维修升级,建立适应视情维修模式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新架构,实现管理、技术、生产、质量等的信息化运行,以精准控制装备维修周期、显著提高修理质量、及时响应用户需求。

 

4、融人才,军民互促航空专业人才培育

 

广泛吸纳社会人才,推动军地人力交流。持续加强军民人才融合,聘请地方法律、管理、技术等优秀人才,建立一支“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专家队伍,专门研究解决修理企事业单位法律纠纷、管理咨询、前沿技术等难题,辅助企业发展决策;针对长期以来修理企事业单位高端人才上升通道难问题,积极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与国防军工企业相关单位的岗位交流,探索人才“请进来”“走出去”的路子;全力推动通过参与研制单位研发和维修项目攻关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加速高技术专家型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实验室等为平台,从高等院校、研究所引进航空技术前沿领域科技创新专家作为项目带头人,打造面向装备维修保障的科技创新队伍,以项目为牵引,通过团队建设开展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实效,充分发挥航空专业人才聚集优势,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平台,加强航空装备维修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六、结论

 

航空装备修理企业是航空装备持续战斗力的重要组成,航空装备修理也是武器装备维修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要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与军队、军工企业、各级政府、民营企业等协同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桥梁作用,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责任明确,抓住机遇、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整合运用各方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势与潜力,开展联合攻关,推动航空装备修理保障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协同创新,通过全方位、全领域的军民融合深度合作,不断开创航空装备修理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来源:保障前沿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