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长青—强军梦 中国梦

首页 蓝海资讯 安全纵横

兰德公司最新报告:《与中国开战——不可思议之议》

支点军事 7878

DavidC. Gompert、Astrid Stuth Cevallos、Cristina L. Garafola 合著

本文专为美国陆军撰写




1.png
内容摘要
随着军事优势的下降,美国再也无法确保一旦与中国开战,战事将按照其设想发展。而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意味着美国不能依靠加强作战控制,来摧毁中国的防御力量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有鉴于此,本报告分析了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可选路径,双方遭受的损失和其他影响,美方应采取的预备措施,以及美国在战争目的与代价问题上的平衡策略。


2.jpg

我们认为战争将是区域性的常规战,主要作战力量是水面舰艇和潜艇、飞机和各种导弹,同时伴随针对卫星的太空战和针对计算机系统的网络战。预计战斗将在东亚打响,战场也将局限在该地区。东亚地区是中美纷争的焦点,中国几乎全部的军力都部署在这里。随着双方军事部署范围的不断延伸,以及追踪和打击敌对势力的能力不断提升,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会沦为“战区”,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常规战异常激烈,双方也不会因为损失惨重、前景绝望、或者重要的利害关系,而冒险先动用核武器实施毁灭性的核报复。考虑到中方常规武器的战斗力局限,预计中方不会袭击美国本土,但网络战除外。相比之下,美方针对中国军事目标的常规打击范围更大。本项研究的时间范围限于2015 年至2025 年。


2016年3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核安全峰会,图为外交代表团等待其抵达安德鲁斯空军基地。

军事实力的发展,愈加突显慎重考虑与中国开战的必要性。随着传感器、武器制导、数字网络等用于锁定敌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双方的军事力量已经足以给对方造成严重威胁。这样一来,双方具备了在受到敌方攻击之前先发制人的手段与动机,反而更倾向于在战争伊初就相互发动猛烈的打击;不过,哪一方都无法掌控局势,同时又有足够的能力持续作战,即使军事损失和经济代价剧增也在所不计。中美冲突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陆地作战。此外,美中军队锁定和摧毁对方的能力空前强大,即常规打击军事力量,可以在几个月内极大地消耗对方战力。之后,双方会补充和加强兵力,在工业、科技和社会动员等各方面展开较量。由于牵涉的因素过多,结果无从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战争的代价会变得越来越大。尽管本项研究主要面向美国政界,我们希望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也慎重考虑与美国开战的可能进程和结果,包括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损害以及对中国团结稳定局面构成的威胁。我们在公共领域鲜有发现,中国领导人对此给予应有的关注。

四种推演情景


战争的路径可能主要通过两个变量来界定:强度(从低强度到高强度)和持续时间(从几天到一年或更久)。因此,我们推演了四种情景:短期高强度战争、长期高强度战争、短期低强度战争、长期低强度战争。战争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两国领导人是否在战争初始阶段就准许或节制军方执行坚决打击敌军的计划。而鉴于两国都有财力和物力打一场持久战,战争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哪一方是否或在何时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志,抑或是意识到战事持续下去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将每种情景的影响分为军事、经济、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影响等四个层面。军事方面的损失包括飞机、水面舰艇、潜艇、导弹发射装置与库存、以及C4ISR 系统(即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等系统),C4ISR 系统越来越容易受到网络战和反卫星武器(ASAT)的冲击。经济方面的代价包括贸易、消费和海外投资收入的萎缩。(能源供应中断归入贸易萎缩的影响之中。)如果网络战从军事领域升级到民用领域,并影响到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经济活动或将受到进一步破坏。国内政治影响小到妨碍战争决策大到危机内部稳定。国际社会的反应可能是支持、反对、或者变得不安定。依照当前军事技术的进步速度,特别是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实力以及双方的网络战和反卫星武器能力,未来十年或将出现重大变化,对2025 年情景的分析将有别于2015 年情景。从现在到2025 年,经济格局也将不同:中国经济有可能超越美国,中国海外投资持续增长,两国都前所未有地更加依赖计算机网络——不过这些变化尚不足以从本质上改变战争带来的经济影响。要明确未来十年战争对国内政治和国际社会的影响,会陷于更多推测成分。因此,对2025 年情景的分析区别于2015 年,仅限于军事层面。

下面分析四种情景以及相关的损失、代价和其他影响:

• 短期高强度战争:如果美方或中方领导人授权军事指挥官执行对敌猛烈打击的计划,战争将变得极为惨烈。若在2015 年开战,美方的水面舰艇和空军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包括航空母舰和区内空军基地;但中方的损失将会更大,包括本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几天之内,双方将明确意识到,美方损失低于中国的现实局面将随着战事的持续变得愈发明显。不过,若战争发生在2025 年,美方的损失将会增加,因为中方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实力得到加强。相反,中方的损失将相应减少,但仍高于美方。届时是否有一方会在持续的战斗后取得胜利,不得而知。从经济角度看,即使是一场短期高强度战争,也将给中国的全球贸易带来冲击。中方的国际贸易通道大部分经由西太平洋战区;而美方的经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国内外的政治反应不会有多大影响。

• 长期高强度战争: 若在2015 年开战,一场高强度战争拖得越长,结果和前景对中国越不利。不过,若战争发生在2025 年,初期战斗胜负未分,双方有动力继续作战,尽管都已经遭受巨大损失,而且预期损失还会加重。虽然美军届时获胜的机会要低于目前,但这并不表示中国将获胜。随着战事的持续,从黄海到中国南海的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对海上和空中商业运输来说将变成危险地带。贸易急剧下降,包括能源供应问题,或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冲突持续越久,强度越高,其他国家卷入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

• 短期低强度战争:鉴于短期内军事冲突的胜负难以捉摸、局面失控的风险以及摄于重大经济损失,中美两国领导人可能会拒绝授权对另一方军队实施全面打击。接下来的战斗会受到严格节制,呈现低强度、零星化、不分胜负的特点,军事损失也极小。假设两国领导人都倾向于、且有足够的政治纬度达成和解,这场冲突随即结束,不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不会给国内外政治带来震动。

• 长期低强度战争: 若战事有节制,损失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双方或试图通过保持低强度的冲突来避免妥协的政治代价。由于没有任何一方在军事上占据上风,这种情景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尽管战斗不激烈,但经济损失将会增加,尤其是中国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政治反应将会激化,只是后果不如长期高强度战争那么严重。

上述情景表明,中美双方先进的常规打击军事力量,可能在战争初期乃至战事无限制扩大过程中造成重大的军事损失(尽管不动用核武器)。一旦任何一方军队得到开火的授权,双方控制冲突的能力将大打折扣。无论哪一方都会考虑先发制人,以期在损失乃至战争的主动权上获得先发、可持续的优势。这凸显了双方在常规打击军事力量和作战理念方面固有的不稳定性。到2025 年,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实力加强,或将拉近中美之间军事损失的差距:中方的损失仍会非常严重;美方的损失虽然低于中方,但将远高于2015 年的情景。届时,即使美军取胜的机率降低,中方也难以获胜。由于双方都有能力继续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没有哪一方愿意接受失败。从历史上看,面对破坏力极大但局势胶着的战争,交战国很难同意停火。一场胜负不分的高强度持久战将令两国实力大损,无力应对其他威胁。

非军事因素的重要性

若双方陷入军事对峙,就意味着战争走向最终可能由非军事因素决定。无论在目前还是未来,这应该有利于美国。尽管战争将同时对两国的经济造成破坏,但对中国的破坏将是灾难性的、持久的:若战争持续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将下降25-35%,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5-10%。即使只是低强度的冲突,除非及时结束,否则也将削弱中国经济。一场长期高强度战争将会摧毁中国经济,来之不易的发展将陷入停滞,社会将面临困难和混乱的局面。中国经济遭到破坏,可能反过来加剧国内的政治动荡,给分裂分子可趁之机。虽然当局及其安保力量大概能应付这种挑战,但势必会在艰难的战时加重压迫,增加税赋,并削弱中国政权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无论战事持续多久、战况如何惨烈,只要仍在常规战范畴,美国国内的党派纷争或会妨碍军事行动,但不至危及社会稳定,更不用说国家存亡。若网络战持续升级,一方面对双方都有害,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问题将会更加严峻,政府在控制不安份群体时也会受到掣肘。权衡起来,在长期高强度战争的情况下,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将有利于美国一方。美国有东亚地区盟友的支持,使中国在军事上不敢轻易冒进;俄罗斯、印度和北约(NATO) 的反应不会有太大影响。北约可以牵制俄罗斯,避免其在欧洲乘机发难。如果日本是潜在争端的当事方,其有可能参战;如果日本领土(那里有美国军事基地)遭到攻击,其参战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考虑到日本政府放宽对宪法限制使用武力的解读及其提升军事实力的计划有序推进,到2025 年,日本的参战或将改变战争的进程和结果。而中东地区愈加动荡的局势,可能会损害中美两国的利益。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即中美开战,后果非常严重,双方应当极力阻止。虽然预期代价巨大,令致任何一方都不大可能发动有预谋的战争,但双方政府仍需要强大的危机管理机制并加强文官对军队的控制(所谓“军队国家化”)。考虑到不先开第一枪的方针会招来致命后果,双方在战争初期很难做到相互克制,尽管相互克制的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双方具备实质上的合作能力,即使是在战斗打响后。因此,两国领导人有必要进行即时和直接的沟通,无论在战端初开之时,还是危机发酵阶段,这一点都同样重要。因为美国可能无法控制或避免激烈冲突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代价,也无法确保在冲突中赢得胜利,故必须预防自动执行(而非主动发起)猛烈军事打击的风险。这就需要建立保险防御机制:总统必须明确批准开展军事计划,而军事指挥官需要向总统提交一系列可行方案。尽管反介入/区域拒止实力加强,但中方在激烈冲突中的损失更大。而且,中方在高科技、高速作战中的军民协作经验也不足。中国领导人可能糊涂地认为,军事现代化的趋势是在短时间内打赢战争。实际上,更有可能面临一场不分胜负的高强度持久战,而经济、政治和国际影响都有利于美方。中国与美国一样,有理由防止自动执行猛烈军事打击的风险,包括对政治决策的明确要求。

建议美军采取的行动


战斗打响后,中方会对美方的行动作出判断,据此决定是否克制对美军的打击力度。美军不应寄望于冲突发生后第一时间摧毁中方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否则,危机的稳定态势不再,使得中方倾向于先发制人,同时还会提高自动化军事打击的风险,并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从一开始就陷入激烈交火状态。此外,美军不应当仅制订一套旨在迅速展开常规军事力量打击的方案,以此预判结果或是限制总统的选择,更不应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执行备用方案。大体上,美军应强调其在制订长期高强度战争的方案并让中方知晓,这更有助于保持稳定,至少起到积极的威慑效果。如果美方暗示其倾向于在中方调动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攻击美军之前,先行实施针对性打击,中方先发制人的风险将会上升。除了防止危机演化成冲突、冲突愈演愈烈的措施,美方还应投资生存能力更强的武器平台及其自身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包括:导弹、潜艇、无人机和无人机发射平台、网络战和反卫星武器,以此抑制中方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作用。这些武器装备将打击中方的获胜信心,并有助于在危机爆发时和冲突的关键初始阶段维持稳定态势。不过,上述措施无法恢复美方在军事上的优势和控制力,也无法化减美国在高强度战争中的巨大损失或经济代价。

虽然顾及全面准备与中国的低概率战争可能耗费巨大,但美国仍应该做一些审慎的准备:

• 加强高强度作战下的可持续能力和生存能力

• 提高中国周边盟国和伙伴国的高优先级作战实力及军事协同能力

• 与日本以及其他东亚盟国和伙伴国制订应急计划

• 就涉及对华冲突的突发事件与北约进行磋商,包括俄罗斯和伊朗的可能反应

• 采取措施缓解中断从中国进口关键产品的影响

• 制订阻止中国进口战略物资(如燃料)的方案。

根据美国法典第十卷和共同责任,美国陆军可以协助下列工作:

• 投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例如,机动式路基导弹和综合防空力量,以此加大中国陆军、海军和空军的预期损失

• 强化、倡导和协助东亚伙伴国建立强大的防御力量

• 评估在长期高强度战争情景下大量需要的武器和物资。

由于美方的上述举措可能被中方解读为敌对行为,美国各方面(包括陆军在内)还应该扩大和深化中美两军之间的理解,制定降低误解和误判风险的措施。

结论

尽管锁定目标技术的进步可投入常规打击作战并削弱了美方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表示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或者能够取胜。中美战争可能以毁灭性的打击拉开序幕,战事将难以控制,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之久,结果不分胜负,还会令双方军事力量蒙受巨大损失。这样的战争持续时间越久,经济、国内政治和国际影响的重要性就越明显。虽然上述非军事影响可能对中方的冲击最大,但美国经济也将深受其害,连带美方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也受损。美方应做好与中方打一场长期高强度战争的准备。与此同时,美方也要制订旨在限制战争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方案,加强文官控制体系,扩大与中方在和平时期、危机和战时的交流。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