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长青—强军梦 中国梦

首页 蓝海资讯 军民融合

问鼎军事理论现代化创新之路

作者:王雪平 2018-10-151084

核心阅读

军事理论创新只有插上科技翅膀、注入科技含量,才能真正为战斗力建设服务、为打赢未来战争服务。

 

开启军事理论现代化时代工程,更需要抓住作战理论创新这个关键,通过提纲挈领发力,实现军事理论建设水平整体跃升。

 

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军事理论现代化的生命工程来抓,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营造奋发有为的空间,激发人才蝴蝶效应。

 

军事理论现代化是战争准备的“内核”工程,是无声的较量。信息时代,世界一流军队必定是“钢铁芯片+先进军事理论”的软硬力量组合体。“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而论,利剑总是将败在思想手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推进我军由大向强发展更需抓住军事理论创新这个“牛鼻子”。

 

 

 

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支撑

 

习近平主席强调:“现在支撑我军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理论成果少,核心概念开发不出来,很重要的原因是理论研究缺少科技支撑。”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是制胜机理、谋略战法,支撑制胜机理和谋略战法的枢纽是科技。传统战争,战场科技含量低,指挥员智慧成为左右战役战斗胜负的无形之手。今天,战争急速向信息化发展,智能化出现端倪,指挥员凭感觉、拍脑门决策指挥取得胜利的概率几乎为零。军事理论创新只有插上科技翅膀、注入科技含量,走出长期以来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两条轨”“两张皮”的状态,才能洞开新天地,开创新局面,实现真正为战斗力建设服务、为打赢未来战争服务。

 

一是走融合研究之路。理技融合是新时代科研创新双轮驱动、协同发力的“敲门砖”“开门匙”,是军事科研产生1+1>2叠加效益的理想之路。通过理论、科技人才携手立项,实现军事理论创新联合预言、联合谋划、联合起步;通过理论与科技人才职能融、任务融、力量融,特别是跨领域、跨专业“捆绑”式研究,有效解决理论研究缺少科技支撑的问题。

 

二是让科技当“裁判”。办公室出炉的新概念、新战法不过“战场”这杆秤,就不知道含金量,就缺少硝烟味。各级均应建立相应的军事理论推演论证机构,在专家定性认可的基础上,及时对新概念、新战法进行科技裁决,让理论成果接受预战场检验。

 

三是为理论人才插上科技翅膀。在新时代,战争的科技性越来越强,科技已成为改变战争制胜规则、左右战争胜负的枢纽。指挥院校应加大科技教学比重,让学员在校就打下坚实的科技素质;通过军事理论人才到科技单位代职、见习以及短期培训,拓展科技视野、提升科技素质;探索理论人才到科技类院校进修深造的方式,让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地生根。

 

创新的重点在于作战领域

 

作战理论是军事理论的核心与龙头,处于领头雁的位置。开启军事理论现代化时代工程,更需要抓住作战理论创新这个关键,通过提纲挈领发力,实现军事理论建设水平整体跃升。“闪电总是走在雷鸣之前。和平年代的作战理论创新,直接关系一支军队未来怎样打仗”。在智能化技术、颠覆性技术风驰电掣鱼贯冲来的新时代,作战理论创新更需要睁大眼睛,直面战争迷雾回答问题。有军事专家曾说:“军事理论现代化,抓住了作战理论创新这个龙头,就选准了主攻方向,拿到了开启战争之门的钥匙。”此话不无道理。

 

抢占作战理论创新制高点。今天的军事理论创新,为打赢明天或后天的战争服务。军事理论只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才能洞察和把握世界大势与时代潮流。必须在窥视世界军事革命风云中,准确预测战争形态走向、战争制胜机理变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寰宇,观测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发展走向。

 

追求作战理论“秒更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走进“你醒来太慢就干脆不用醒来”的时代。一场战争,一部理论,一件新武器问世,就改写战争制胜规则的严峻现实,要求军事理论研究必须大步快跑。

 

让作战理论创新张开翅膀。僵硬教条的理论打赢不了战争,灵活是作战理论生命力的源泉。克劳塞维茨说过:“经验比一切哲理有价值。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确定思考的基本线索,而不应该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创新的根基在于人才队伍

 

军事理论现代化,既不会从地里长出来,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具有智慧的广大官兵永远是军事理论创新的发力源。“谋事在人,任何事业要想求得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必须以‘造就人’作为根本”。目前,我军军事理论研究存在“三个脱节”的问题,根本在于各级指挥员研战争、知战争不够,了解部队不深不细。为此,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军事理论现代化的生命工程来抓。

 

一是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早期、重任、磨练’是培养人才的捷径。趁一个人年轻时,就应不断地让他承担略超过其能力的工作,使他受到严峻的磨练”,军事理论创新亦是如此。军事理论创新人才需要天赋的特性,要求必须注重在茫茫人海中发现具有军事理论创新天赋的人才,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培养,让他们成为开启未来战争之门的大师。

 

二是营造奋发有为的空间。理论创新需要特立独行、不守规矩、富于想象且勇往直前的异类。对于挑战常规和惯例的研究人才,要努力为他们敢想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而对个别与主流格格不入的异类,不仅不能打压,还要加以保护和支持。大单位应建立内部创新团队,通过“宽松”式的管理方式,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时间与空间,让智慧的火焰不断涌现。

 

三是激发人才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以产生飓风,这是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大变化的连锁反应。军事理论创新也是如此。及时对军事理论创新作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或使用,定会在军事创新领域产生蝴蝶效应。正如专家所言:“奖赏的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把一个氛围、一种理论慢慢渗透并辐射开来。”

 

创新的活力在于政策机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军事理论创新,既需要畅通的渠道,让创新成果直通战场;也需要完善的政策机制,引“创新之水”源源不断而来。纵观古今,横看世界,任何领域、行业的喷薄激情,科学健全的政策机制无不是动力源。“大的目标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政策”。新形势下军事理论走向现代化离不开政策机制引导航向、燃烧激情。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研不研一个样、成果多少一个样”,军事理论领域必然死水一潭。点燃官兵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的激情,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导火索。必须努力改变激励方式和手段的单一与落后现状,通过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重奖与一般性奖励相结合,切实将官兵研究打仗的内动力激发和挖掘出来。

 

二是完善成果机制。理论创新服务军事斗争准备,还在于讲求研究创新效益。每年大量的理论创新成果散落于全军各个角落、隐藏在数不清的报纸杂志里,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弱化了军事斗争准备吸引力。有关部门应建立“理论创新成果集成”办公室,通过对全军各领域、各单位理论研究成果的及时梳理、分类、集成,实现理论研究效益最大化。

 

三是完善转化机制。研究与应用“两张皮”,时间长了创新的源泉就会干涸。必须下功夫解决理论成果堆积如山与先进理论匮乏急缺的矛盾。加强顶层设计,有效解决理论创新无方向、无重点,成果满天飞的问题;开辟“成果市场”,通过把创新成果“晒”出来,建设“研究到应用”高速路,实现全军理论创新成果共享共用,催化研究成果向打赢能力延伸、转化。

 

学习时报授权转载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