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长青—强军梦 中国梦

首页 蓝海咨询 人才交流

百人计划

2016-12-213305

“百人计划”是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朱日祥、曹健林、卢柯等14人成为1994年首批支持对象。该项目原计划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从国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截止2009年,“百人计划”从海外引进的杰出青年人才有1200多位,入选者中已有2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3人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71人担任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

一、基本介绍

中国科学院从1994年开始实施“百人计划”,从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材。

招聘对象:以科学(工程)中心、开放实验室、青年实验室等为主要基地,按需要招聘人才。

具体条件为:博士学位;从事基础研究的应已作出了国际水平工作;从事应用和科技开发的应已作出了新颍性、创造性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科技工作。有艰苦创业和敬业精神;作风端正、治学严谨、善于团结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年龄在45岁以下。

申请办法:申请者可按照中科院定期发布的“百人计划”招聘指南,由他人推荐或自荐。具体办法、招聘指南以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候选人推荐(自荐)表》可向中科院“百人计划”办公室或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索取。

受聘后待遇:中科院将根据学科(工程)发展需要和本人条件,给予较强的一次性启动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本人住房等。入选人员的工资待遇,除按国家规定发给的外,中科院将予特别津贴,津贴额度视具体情况确定。

二、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额外关注。当时的科技队伍建设主要是基于对10年断层的弥补,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年轻人才成长并能迅速脱颖而出的政策和措施。至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近10年的努力,中科院年轻科技队伍在数量上得到了大发展,在质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在这支队伍中,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相对缺乏,真正一流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科学家仍然寥寥无几。因此加快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就成为中科院90年代科技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科院启动了“百人计划”。1994年,中科院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从经费中拨专款设立“百人计划”,通过集中有限资源,对优秀人才提供重点支持,计划到20世纪末从国内外吸引并培养百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朱日祥、曹健林、卢柯等14人成为首批支持对象。

百人计划给优秀人才以200万元的经费支持。其中主要包括科研经费,仪器设备费和住房补贴费。应该说十年前推出的这个计划是国内支持强度最大的一项人才计划。尽管它在个人待遇上可能比不上目前新实行的一些人才计划,也可能比不上某个单位吸引某位人才给出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依然可以说是目前支持强度最大的,并且它已成中科院的一个品牌。

“百人计划”,从1997 年度开始扩大招聘规模。将该计划的招聘规模,由过去每年的2 0 人扩大到每年1 0 0 人左右,但总原则保持不变。

“百人计划”最初的目标是从国外引进100~200名优秀人才,培养跨世纪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在1994年, “百人计划”从国内外吸纳了第一批人才,共14人。而该项目经费完全来自中科院自己的科学事业费,国家财政没有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直到1998年中科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这种艰苦的状况才有了改善。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提高了对中科院创新经费的投入,并对“百人计划”提供每年2亿元的专项资金,以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此后“百人计划”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科院的目标再也不是“百人”而是“千人”。

1998年-2000年是“知识创新工程”的一期阶段。“百人计划”包括“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内“百人计划”、项目“百人计划”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百人计划”等。2000年进入二期以后,中科院及时有效地改进、完善了管理办法,于2001年,增加了以创新团队方式吸引“海外知名学者”的内容。

从百人计划一开始实施,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吸引海外人才的计划。百人计划是培养人才与吸引人才并重的计划,它的入选者当中,既有从国外招聘回国的,也有在国内成长起来的优秀的科技人才,还包括那些在国外学习工作过,但已经回国工作的人才。随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启动,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中科院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并于2001年开始启动“海外知名学者”计划。至此,“百人计划”延揽“国外杰出人才”、“海外知名学者”和“国内百人计划”的模式确立下来。到2005年底,“百人计划”总共支持了1443位科技精英。

2002年初,中科院对“百人计划”的进展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研,发现旧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问题。2003年,中科院决定对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百人计划”入选者从原来的“所先行推荐、院评审决策”,改变为“所自主决策、院择优支持”。从2004年起,在“百人计划”初选答辩以及“百人计划”入选者申请择优支持和终期评估的过程中,中科院更加强调学术道德和团队精神方面的评价。一方面体现中科院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另一方面也是要求入选者重视自身修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做到自律自醒。

2006年,伴随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中科院的科技发展目标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在五年之间,从海外陆续引进500位杰出人才,以国内“百人计划” 支持西部地区及部分特殊领域单位引进100名国内优秀急需人才;结合科技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项目的部署,以项目“百人计划”引进支持200名优秀人才;继续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青”)获得者给予后续支持;在创新三期将更加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科研启动支持、为博士后提供资助等方式,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取得成绩

中科院实施百人计划取得了重大成效。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培养造就了一批领衔式的学科带头人。百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中,有五分之一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中科院该基金获得者总人数的45%,13人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7人担任“863”项目负责人,30人次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36人担任国家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主任,85人走上了所、局级以上的领导岗位。

第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百人计划的支持下,年轻的科学家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性研究。例如发现了纳米金属铜的室温超塑延展性,发展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纳米材料的非晶完全晶化制备方法,推动了纳米材料的研究;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提出了抛石路基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解决了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难题……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我国的国际科技影响力得到明显提高。

第三,促进了中科院科技创新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梯队建设。百人计划入选者均具有博士学位,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36.3岁。他们的加盟不仅补充、壮大了我院的科技将帅人才队伍,也极大地改善了创新骨干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第四,促进了中科院学科布局的调整与发展。百人计划的人才引进是紧紧围绕全院创新目标的凝炼和学科布局的调整而展开。所以引进人才要严格按照各单位的创新目标,对岗位的设置严格审查。对于前沿交叉学科急需的人才给予特殊的支持。通过人才引进带动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第五,促进了创新团队的建设。中科院采取了团队或群体引进的方式,在2001年中科院启动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根据中科院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创新总体目标,自上而下在全院已部署了35个创新团队,目前已正式启动了9个,吸引了海外知名学者50名。例如,基因组信息学中心在组建较短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使我国的测序工作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截止2004年,百人计划共支持了1069名优秀人才,其中从国外吸引回来的人才有702人(含吸引的海外知名学者50人),占百人计划支持总数的三分之二;引进国内优秀人才229人;另外还有13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受到百人计划的支持。

截止2009年,“百人计划”从海外引进的杰出青年人才有1200多位,入选者中已有2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3人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71人担任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0条评论